南极行·记者日志|走海冰进中山站:女博士“占领”厨房
编辑:admin 日期:2019-12-03 12:35:51 / 人气:
直升机降落在中山站停机坪的时候,越冬队员们不顾直升机桨叶刮起的大风,冲上来和第一批前来慰问的队员们握手拥抱。
中山站
越冬队员们普遍肤色被晒得黑里透红。戴眼镜的队员脱下眼镜后,脸的两侧都有两道明显的痕迹,展示着他们原来的肤色。
在南极一年的辛勤工作,除了对他们工作能力和身体的考验之外,更多的是对他们心理上的历练。
中山站站长胡红桥向夏立民领队汇报了中山站一年的工作情况。夏领队表示了肯定,并且对这19名越冬队员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:
“感谢你们!在南极中山站作为一名中国科考队员越冬一年,是一件等你们老了都值得和儿孙讲述的事情。”
3位博士在厨房帮厨
初见中山站,对站区并没有太多的印象,整体感觉像是一个普通的山坳里的中国村落。远处是成片的冰川,前后的山丘上有着一些高端的科研设施。
第二次进中山站是通过运货的雪地车从“雪龙”号到站区的,走的是一条安全的海冰路线,10公里左右的海冰面,雪地车开了50分钟。雪地车的履带溅起的雪花打在两侧的车玻璃上,最高将近两三米。车后面通过雪橇拉了两个小集装箱的货物。
到达中山站之后,我被暂时分配在了越冬楼的宿舍里住,两人间,比船上的宿舍宽敞不少。每个宿舍的窗外,看去正是远处的冰川。
南极中山站各楼栋分布图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供图
中山站科考队员们的生活区域主要是在综合楼、度夏宿舍楼、越冬宿舍楼三栋建筑中。
综合楼里包含会议室、食堂、健身房、室内体育场等公共活动区域,是科考队员们最喜欢在闲暇时刻活动的区域。
公共澡堂在中山站发电栋的三层(中山站的各个楼都称“栋” ,例如气象栋、发电栋等), 水温热,水量大,可以舒舒服服洗个澡。
在整体卸货期间,除了“雪龙”号上科考队员“全民皆兵”卸货,中山站已经上站的度夏队员们也必须连轴转,做好接货和理货的准备,还要集中回运中山站的集装箱回国。
不管是科学家、研究员、工程师、医生,卸货期间每个人的第一身份都是南极中山站“运输员”。大家都奋战在卸货一线,24小时轮班。
南极中山站航拍图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供图
作为记者,我并没有被安排做任何卸货的工作,跟那些通宵几天没有睡觉的队友相比,我觉得有些惭愧。我就争取多采访多拍摄,把大家的辛勤工作尽可能地记录下来。
大卸货期间,中山站厨房里的两位大厨24小时供应热菜热饭。
科考队里的三位女队员承担起中山站帮厨的工作,辛苦程度不输在外作业的男队员。除了一起帮厨,这三位女队员还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他们都是女博士: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刘旭颖,武汉大学的赵羲老师,极地中心的王睿研究员。
切菜、洗菜、配菜,洗豆子、磨豆浆、做豆腐、打鸡蛋…… 三位女博士在后厨干起活来也十分利落。
“感觉昨天洗的鱿鱼我一辈子也吃不完,帮厨一天腰都直不起来了。”赵羲老师一边锤自己的腰一边削萝卜。两位大厨和三位女博士需要保障的是中山站近一百名队员24小时的饮食,压力可想而知。
“秦大厨,指挥三位女博士帮厨感觉如何?”我问中山站的秦冬雷大厨。
“很努力,肯干!”秦大厨正在有条不紊地炸着猪排,有点顾不上回答我的问题。
“秦大厨和李大厨,能指挥三位女博士的人,回国起码也是个教授了吧。”王睿老师打趣道。
“不,得是学科带头人了。”我又抖了个机灵。
厨房的各位都笑了。
内容搜索 Related Stories
推荐内容 Recommended
- 360度龙卷风瞬吸,一分钟搞定10年老厨房油污重灾区!09-05
- 让孩子在厨房找到乐趣08-28
- 济南人注意!燃气公司告诉你:开放式厨房无法开通燃气08-17
- “谁贪扶贫款,必砸自己碗”08-15
- 每天卖出1500碗多样汤 跟小编去“月中月”吃遍老湖州四季小吃08-12
- 中国0.02毫米可手撕不锈钢问世08-10